人造肉横空出世,一售即空是火爆开端还是昙花一现?

4月20日,肯德基正式在中国限时开启植物肉鸡块公测——“植培黄金鸡块”。据肯德基介绍,此款新产品的主要成分为大豆蛋白、小麦蛋白、豌豆蛋白,不含胆固醇,但其口感媲美真肉。
事实上,这种“植培鸡块”是一款鸡肉风味的人造肉,而大豆蛋白也是常见的人造肉产品主要原料来源。
2020年4月17日,棒约翰也推出人造肉新品“未来肉比萨”,目前在全国16个城市的近150家餐厅以外送形式开卖,成为比萨连锁门店中的第一款植物人造肉产品。
4月21日,星巴克在中国推出一份新的基于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午餐菜单,并提供不含乳制品的饮料。
植物牛肉食品的共同点在于,肉均以肉糜形态出现,存在感不强,且因为酱味道浓郁,几乎尝不出肉的味道。
不过,植物肉这样的说法,其实就是用植物为原料模拟出肉的口感和风味,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,所以重点应该放在口感和风味上,如果让人吃不到肉的口感,那植物肉的意义就不存在了……做成肉糜或者肉丁,意义可能真不大。
为什么要吃人造肉
为什么要用人造肉代替真肉,主要原因在于食肉的不可持续问题。
过去40-50年里,肉从特殊节日才能享用的珍贵食材,逐渐端上日常餐桌。地球上30%的土地用于畜牧生产,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总排放量的15%;生产牛肉更加消耗资源,例如一公斤牛肉需要消耗15415升水。
饲养牲畜是非常低效的提供蛋白质的方式,而在吃掉的动物中,只有30%是肉,其他都是无用的废物。人造肉可以减少90%的温室气体排放,同时解决气候变化、动物福利、自然资源及人类健康的问题。
早在2017年,顶级学术期刊《自然》杂志就曾发表一篇文章表示,到2050年,全球人口预计超过90亿,环境和营养挑战空前。与此同时,全球肉需求将增加73%,而满足这一需求需要每年多生产1.6亿吨肉,这是地球无法承受的生产量。

图注:从1960年代开始,人类吃的肉越来越多 图片来源:Our World in Data
另一方面,食肉的安全问题在近几年也日趋尖锐,基因改造、注射激素、注水肉等等问题层出不穷,甚至还有家禽畜牧传染病,如最近爆发的“猪瘟”,让食肉安全隐患更大。
“和真猪肉相比,植物肉无抗生素、无激素、零胆固醇,而且饱和脂肪低86%,热量低66%。”
人造肉在中国恐“水土不服”
中国人历来提倡多吃素,有数据统计,2013年至2018年期间,中国城镇家庭人均年蔬菜消费量均在100公斤上下。而在美国,同期均年蔬菜消费量在2017年达到最高157磅(约合71公斤)。这也是人造肉在美国受欢迎的原因之一。
饮食结构很难打破,这为人造肉在中国的推广增加了障碍,就算人造肉很环保,很健康,这两个优势是否能转化成消费动力,还是存在疑虑。
很显然,大部分人对人造肉持怀疑态度,还有一部分人根本不感兴趣,改变消费观念不是一天两天的事,而人造肉公司能否等到哪一天也是问题。
对于“民以食为天”的中国人来说,在口味上取胜,可能人造肉是寻求长期发展的唯一出路。
人造肉发展现状
人造肉分为两种,一是用植物原料,模拟肉的口感;二是用动物细胞造肉。目前,国外的Beyond Meat、Impossible Foods,国内的Omnipork、珍肉等等,都是以大豆、豌豆等为原料制作的植物肉,更接近真肉定义的培养肉因成本高昂无法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。
从全球市场来看,2018年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约为310亿元,预计将每年以68%的复合增长率增长,到2023年将达到440亿元(来自MarketsandMarkets数据);此外国外的肯德基、星巴克,国内的来伊份、金字火腿等均陆续推出人造肉产品,人造肉有望迎来蓝海市场。
我国人造肉的口味和仿真程度,目前是大问题;但在价格和规模上优势明显。全球大豆蛋白、豌豆蛋白加工近50%在我国,主要以山东、河南地区为主。目前人造肉售价约为 56 元/斤左右。
人造肉目前在中国的普及前景仍然不明朗,还不能直接和主食肉类形成竞争。中国肉制品消费市场70%都是热鲜肉和冷冻肉,而人造肉主要包括肉排、香肠、肉丸等冷鲜肉,中国的素食主义者,又多是为了健康和信仰,与环保无关。